問:區別于以往的“輸血式”扶貧,現在的產業扶貧、“互聯網+”扶貧等模式,已不單純是扶貧,還會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這種“造血式”扶貧的成效如何?從長遠來看,這對貧困群體、貧困地區,會帶來什么影響?
答:扶貧最根本的是要實現扶貧目標,脫貧最根本的標志在于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要能建立內生的發展動力。所謂內生的發展動力,就是通常講的“造血”功能。雖然理論上有很多辦法、建議,但從全球減貧實踐情況來看,這是難度最大的一件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實行的開發式扶貧,就是希望通過幫扶來建立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內生發展動力。習總書記曾論述過,一個貧困村如果通過外界幫扶實現了一些改變,但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那么內生動力沒建立起來,還是很難根本性地脫貧。在習總提出的五個脫貧路徑當中,通過“發展生產脫貧一批”被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通過產業發展帶動3000萬人脫貧,這是占主導地位的。另外,通過移民搬遷、教育脫貧最終也是要落實到發展生產、發展產業上,所以,圍繞著怎樣發展產業來建立貧困村、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未來扶貧的方向。在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建立內在發展動力的探索上,從作用來看是顯而易見的。只要有了適合貧困村、貧困戶的產業,他們就能建立穩定增收的來源。從影響來看,可以歸結為三句話:第一,“造血式”扶貧,通過建立產業,建立貧困村、貧困戶的內生發展動力,是貧困村、貧困戶最根本的脫貧途徑。第二,貧困村、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有利于促進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能提高這些地區的內生發展動力。第三,通過有效的“造血式”扶貧,各類型扶貧產業的發展,可以為貧困戶建立穩定的收入來源,有利于擴大貧困人口的消費,為整體經濟發展做出貢獻。貧困人口的邊際消費很高,只要稍微提高點收入,他們就要消費。從這個意義來講,不斷提高5000多萬貧困人口的收入,對拉動我國整體經濟是有積極貢獻的。
(作者:全國扶貧培訓宣傳中心主任黃承偉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