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百合鄉那樂村,地處中越邊境交通要道。由于冬春少雨,春季回溫快,十幾年來村民因地制宜種桑養蠶脫貧致富。
6月6日,村里的鮮繭收購點上,黃志輝第五次來賣蠶繭。跟以往不同,這次他把蠶繭賣給村里。
黃志輝(右一)在村鮮繭收購點賣蠶繭。(孔華/攝)
那樂村村支書黃關勇告訴央視網記者,今年3月6日,村里成立了那坡縣首個村集體經濟組織——那樂村便民服務有限公司,3名村干和2名聘請的員工共5人負責公司的管理和運營。公司成立后,第一件大事就是跟一家絲綢廠簽訂協議,約定由村便民服務公司代收蠶繭,絲綢廠支付每斤三毛錢的手續費。原先,村民直接把蠶繭送到絲綢廠指定的收購點或者由前來收購的客商收取蠶繭。現在,村民直接把蠶繭送到村辦便民服務公司,同時還可以順道帶回需要的農藥、化肥等,要是家里還種了芒果、香蕉,村辦便民服務公司也能代銷。
截至6月3日,那樂村便民服務公司已經收購了11萬斤蠶繭,收入3.3萬元。按照去年30萬斤產量推算,今年,村便民服務公司僅這一項收入就將達到10萬元左右,加上幫助村民代銷芒果、代購化肥、承包宜居工程等收入,今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5萬元不成問題。
代收一斤蠶繭,村辦便民服務公司賺三毛錢。(孔華/攝)
離那樂村不遠的清華村也在今年3月27日掛牌成立了村便民服務公司。
村支書黃天青(兼村便民服務公司經理)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收購蠶繭、承包鄉保潔工作、農貿市場租賃、代銷化肥飼料等收益能讓村集體收入達到15萬元左右。最讓他高興的是,300萬元扶貧貸款資金即將下撥,村里將在7月開建400平米、84間蠶房,蠶房建好租賃給建不起蠶房的村民或貧困戶使用,一年約有15萬元的收益。
黃天青大膽預測,到2020年,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達到30萬元一年。而在2016年,那樂村和清華村還是村集體經濟收入0元的“空殼村”,僅一年時間,就從0元邁入10萬元收入大關。
那坡百姓靠種桑養蠶脫貧致富。(孔華/攝)
那坡縣縣委副書記黃卓遠介紹,2016年,該縣130個村基本都沒有穩定的集體經濟收入,特別是57個貧困村中,村集體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只有3個村。一個村一年只有一兩萬元辦公費,只能維持村“兩委”正常工作,無法為村民辦實事,為了讓基層“兩委”工作更加有力,增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該縣開始嘗試村辦便民服務公司,發展村集體經濟。
如今,那坡縣130個村(社區)中已有127個注冊了村辦便民服務公司,其中三分之一正常運轉。預計到年底,去年脫貧的2個貧困村和今年預脫貧的10個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5萬元以上,其他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將達2萬元以上。
“今年我們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落實國家有關要求,抓貧困村集體經濟。我們百色有1842個貧困村,其中80%都是沒有收入的‘空殼村’。如何讓村集體有收入,發揮基層組織的凝聚力和號召力,我們在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實施產業扶貧開發、嘗試村辦集體經濟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廣西百色市副市長古俊彥說,2017年,百色有信心在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實現175個貧困村摘帽,15.59萬人脫貧。
作者 央視網 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