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劉晨曦 實習記者 程夢玲 韋博雅)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在3月7日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甘肅代表團審議時指出,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作為脫貧攻堅戰中的“堅中之堅”,深度貧困地區在破解貧困方面有哪些難點亟待解決?2019年如何高質量完成扶貧任務?就此,記者專訪了中共中央黨校科社部社會制度比較教研室教授向春玲,請她就近年對多個貧困地區調研中所發現的情況給出看法和建議。
記者:您近幾年去深度貧困地區調研,最深的感受是什么?這些地區脫貧難有哪些共同點和不同點呢?
向春玲:2015年到2018年,我去了西藏、云南、內蒙古、福建寧德,去了湖南麻陽、懷化、郴州的一些貧困地區,2017、2018年兩次去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簡稱“湘西州”)。湘西州8個縣(市),其中7個縣是國家深度貧困縣。
向春玲教授(右)在湘西十八洞村調研
深度貧困地區有著共同的特點:一是邊緣民族地區多,自然條件比較差,自然災害易發、貧困面廣、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貧困程度深,常規的經濟發展手段和脫貧方式難以有效帶動其發展。二是貧困人口主要是長期有慢性病失去勞動能力的人,還有孤寡老人,因病、因災返貧的人。還有一些貧困人口教育文化水平偏低、缺乏勞動技能。三是農業(牧業)產業結構比較單一。當然,這些地方空氣非常好。四是自然生態保護得很好,加上民族風土人情,這些地區發展生態文化旅游業脫貧致富是他們共同特點。
不同點表現在:一是由于地理、氣候、自然資源條件不同,脫貧發展的產業有所不同。二是在精準脫貧易地搬遷的房屋風格設計上不同,帶有各自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但也有的地方易地搬遷時對貧困戶安置房的設計放棄了民族風格,我認為很可惜。因為保護好民族特色,才能傳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也才能為民族文化旅游創造好的條件。
我調研去了湘西州5個縣之后,看到當地干部群眾脫貧攻堅的努力和決心,挺讓我感動的。比如湘西州委州政府和貧困縣的縣委縣政府把脫貧攻堅放在第一位。他們把學習中央和省里脫貧攻堅政策抓得很緊,在廣大的干部群眾中宣傳黨的脫貧攻堅政策,讓干部和群眾都了解政策,這樣大家才能形成共識、形成合力。另一方面,他們強化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州縣兩級均成立由黨委書記任組長的精準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形成了州縣鄉村四級書記帶頭抓、全州干部群眾齊心干、社會各界同參與的脫貧攻堅大格局。今年我看到最新的一個數據,2018年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全州66.0073萬貧困人口已經累計脫貧55.4258萬,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31.93%下降到2018年的4.39%,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4229元增加到2018年的9183元。從歷史上來看,這確實是湘西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一個歷史階段,也是湘西老百姓獲得感最強的一段時期。
記者:能否舉例說一下,您去過的深度貧困地區在扶貧脫貧方面有沒有新舉措和新方法?
向春玲:我這里談一下湘西州,這里是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地方。在脫貧攻堅的工作中,他們除了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的“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的要求之外,在湘西州還提出了“十大工程”,涵蓋實施發展生產脫貧、鄉村旅游脫貧、轉移就業脫貧、易地搬遷脫貧、教育脫貧、醫療救助幫扶、生態補償脫貧、社會保障兜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等等,這些年推行的“十大工程”取得了很多成效。并且,他們提出“五個結合”的要求來突出精準精細:在扶貧動態管理上,強調信息公開透明與群眾認可相結合;在激發內生動力上,不搞空洞說教,強調典型示范與正向激勵相結合;在發展扶貧產業上,不搞大包大攬,強調統籌布局與因地制宜相結合;在基礎設施建設上,不搞大拆大建,強調留住鄉愁與實用美觀相結合;在扶貧主體統籌上,不搞孤軍作戰,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堡壘作用與黨員干部先鋒作用相結合。同時,他們認真總結十八洞村精準脫貧的成功經驗向全州推廣,走出了一條具有湘西特色的精準扶貧之路。
在當地調研時發現,湘西州按照“資金跟著貧困戶走、貧困戶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項目走、產業項目跟著市場走”的產業扶貧思路,結合實際,走出了一條具有湘西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第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產業布局、發展多種產業,改變以往產業單一發展的情況,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第二,構建利益聯動機制,形成直接幫扶、委托幫扶、合作幫扶、股份幫扶四種模式。第三,為了有效應對市場風險,發揮村黨支部的領導力、凝聚力,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第四,構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等等。特別是他們立足湘西州豐富的生態文化資源和獨特的民族風情,發展旅游業很有成效。像早期開發的鳳凰古城、永順芙蓉鎮、里耶古鎮這些核心景區享譽海內外。目前,正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紅色旅游,開發了花垣十八洞、吉首矮寨、鳳凰山江苗寨、古丈墨戎苗寨、瀘溪馬王溪、保靖呂洞山、龍山惹巴拉、永順塔臥等一批鄉村游、紅色游景點,累計帶動了9.4萬人脫貧。
湘西在產業扶貧方面也有很多創新,比如“保靖黃金茶”已經成為馳名國內外的知名茶葉品牌。由于當地氣候和地理條件比較特殊,黃金茶的營養成分比一般茶葉要高得多,其氨基酸含量是其他綠茶的兩倍以上,加工的茶產品兼具“香、綠、爽、濃”的品質特征。另外,據[清]《保靖縣志》記載:明朝嘉靖年間,某道臺巡視保靖六郡,路經黃金寨,品嘗該地茶葉后,頗為贊賞,賞黃金一兩,奉為貢品,“一兩黃金一兩茶”就此傳開,“黃金茶”由此得名。可以說,黃金茶產業的開發也是挖掘歷史傳統資源基礎上成功實現了脫貧產業的創新。保靖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湘西州深度貧困縣中的重點縣。保靖黃金茶產業不僅是該縣特色優勢產業,也是貧困村、貧困戶脫貧的農業支柱產業。一畝黃金茶的純收入5000元左右。保靖縣呂洞山鎮是黃金茶的原產地和主產區,當地苗族群眾只要種有黃金茶,脫貧不成問題。
記者: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2019年要加大“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力度,您認為,深度貧困地區在破解貧困方面有哪些難點亟待解決?
向春玲:我調研的過程中,發現當地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確實有很多的困難和問題需要解決,也需要在政策上面給予更多支持。
第一,政策的差異性。對于深度貧困地區,國家施行的政策應該更多考慮差異性。比如一些山高路險的貧困地區修路成本很高,政策上要給予更多的支持。還有一些項目下來需要地方的資金配套,但是深度貧困地區拿不出錢來配套,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讓這些政策真正在深度貧困地區能夠有效地執行,就需要有一定的差異性,加大對這些地區投入力度。
第二,政策的連續性。目前,許多扶貧政策到2020年結束,根據我調研了解的情況,他們很關注政策的連續性。2020年以后,給這些地方的一些特殊扶貧政策會有多大變化?如何制定有效的新政策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如何實現脫貧后的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連接等等,這些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第三,政策的穩定性。2020年要想全面脫貧,時間緊、任務急,而農業和相關的脫貧產業開發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過程性。例如茶樹種植后要3到4年才可以采茶,柑橘種下后要4-5年才掛果,所以,怎么樣支持貧困群眾真正擁有一個產業,并從這個產業上長期地、持續性地獲益,徹底改變其貧困面貌,確實需要政策的穩定性,考核上要考慮這些脫貧產業的過程性。當然,還有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利益協調問題,提高貧困群眾內生脫貧動力問題等等。
記者:現在,各省區市相繼強調要高質量完成2019年扶貧任務,我們怎么理解其中的“高質量”?
向春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今明兩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要按時按質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不僅達到“兩不愁、三保障”,還要高質量地脫貧,要脫真貧,真脫貧,反對那種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做法或者“虛假式”脫貧、算賬脫貧等現象。以湘西州為例,他們在聚力完成“兩不愁、三保障”任務的同時,非常注重脫貧質量。他們堅持“幫扶要精準、增收要穩定、保障要兜底、脫貧要真實、群眾要滿意”的原則,做到脫貧工作更務實、脫貧過程更扎實、脫貧結果更真實,要讓脫貧成效和質量經得起實踐和歷史的檢驗,讓人民群眾滿意。
為了做好這方面工作,他們做到了“四防”“兩嚴”。第一是“防庸”。防止在脫貧過程中思想麻痹或者庸庸碌碌、晃晃蕩蕩地來熬日子。第二是“防急”。要力戒急于求成、盲目蠻干的做法。第三是“防散”。在扶貧工作中要防止撒胡椒面式的做法,要集中精力做好精準扶貧。第四是“防虛”。力戒做一些虛功、假功,搞“數字脫貧”、群眾“被脫貧”。
“兩嚴”,一是嚴格對扶貧對象進行動態管理。貧困戶脫貧之后,返貧的問題是否存在,怎么防止返貧,要對這些進行動態管理。二是嚴肅群眾紀律、工作紀律、財經紀律,把資金管好,把項目管好。
此外,他們嚴肅查處 “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對出現的問題及時整改,及時補救。當然,他們還在不斷加強貧困村寨的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事業,確保每個貧困村、貧困戶如期脫貧,確保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各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