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野外aaaaa视频,日本丰满人妻久久久久久久,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新中國成立70年】從中國扶貧實踐理解共享發展理念

發布時間:2019-09-04 09:25:30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 | 作者:李國祥?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貧困,發展,扶貧,中國,地區

作者:李國祥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在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和深刻分析國內外發展大勢的基礎上,2015年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這五大發展理念,一般稱之為新發展理念,成為了新時代指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遵循和動力。

共享發展是五大新發展理念之一。怎樣共享發展理念?中國是怎樣將共享發展理念落到實處的?中國的脫貧攻堅實踐有助于幫助解答這些問題。


從發展成果共享的對象來看,共享發展是全民共享,就是要讓所有人都能夠分享發展成果,發展成果是包容的,不是排斥任何人的,特別是不排斥貧困群體和貧困地區的人民。

新中國成立時,約4.8億人生活在農村,普遍處于極端貧困狀態,生計是最大民生。到了改革開放初期,按照2010年價格確定的2300元的現行貧困標準,當時的農村人口中絕大多數也都是貧困人口。到了2018年,同樣按照2010年農村貧困標準,年末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166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僅為1.7%;比1978年末農村貧困人口減少約7.5億人,農村貧困發生率下降了約96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70年來,讓9成以上極端貧困人口脫貧,是中國共享發展最具代表的例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開展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更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傳承和體現。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國家實施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策略,通過精準確定農村貧困家庭,根據致貧原因精準幫扶,到2020年,中國農村將徹底消除絕對貧困,這進一步體現共享發展的重要理念,也充分證明中國發展踐行共享發展理念。

 

從發展成果共享的內容來看,共享發展是全面共享,就是要讓人人享有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的建設成果,全面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新中國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發展的。70年來,中國的扶貧并不僅僅局限于給錢給物的救濟式扶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加大教育和醫療等領域的發展力度,貧困地區公共服務水平提高速度明顯快于其他地區。對比70年來農民在教育、醫療和住房等方面的變化,可以深刻地理解中國扶貧的全面性,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全面共享的內涵。新中國成立以前,農民普遍是文盲;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在農村大力發展普及教育。到了2018年,貧困地區近9成的農戶家庭兒童少年所在自然村可以便利地上幼兒園和小學。教育扶貧成為精準扶貧的重要內容,不僅把貧困家庭孩子享受義務教育保障作為脫貧底線,而且貧困家庭在校大學生享受高職免費教育和資助,上普通大學也有資助。新中國成立前,農村缺醫少藥;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大力發展農村合作醫療。到2018年,超過9成的貧困地區農民所在自然村有衛生站,因病致貧的農村家庭病人治病可以得到新農合、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方面保障。新中國成立前,農民普遍住危房;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后國家加大扶貧力度,對農村危房進行改造。到2018年,貧困地區居住在竹草土坯房的農戶不足2%。不僅如此,國家還對居住生活在生態脆弱和地質災害多發重發地區的貧困農民家庭,在尊重農民意愿基礎上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安居房,加強生態建設,提供護林等公益崗位。

 

從發展成果共享的途徑來看,共享發展是共建共享,就是要在發展成果的共享進程中注重激發人民創造財富的活力,激發人民創造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的積極性及動力,創造條件讓人人都能有機會參與發展,為發展作貢獻。

中國農村貧困人口為什么會大幅度減少?貧困農民為什么可以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成果?其中的最主要原因應是中國將開發式扶貧貫徹扶貧全過程,確定貧困地區,通過加大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和農民生產生活條件,讓農村地區具備自我發展能力,讓農民在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增加收入、享受社會福利。

中國貧困地區的確立和發展反映中國扶貧的共建共享特征。在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中,受自然、歷史等諸多因素影響,發展不平衡不斷顯現,中西部地區整體性貧困相對突出。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中國聚焦貧困區域,確定了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近年來又確定了深度貧困地區,集中扶貧資源改善貧困地區發展條件。截至2018年末,全國貧困地區通電的自然村接近全覆蓋,通電話、通有線電視信號和通寬帶的自然村比重約9成,村內主干道路面經過硬化處理的自然村比重超過8成。發展條件具備了,貧困地區就具有了內生發展動力。

在貧困農村,國家一直十分重視以工代賑扶貧。近年來,針對扶貧力度大、優惠政策多、幫扶措施多,出現了“以貧為榮”和“爭當貧困戶”等不利局面。為了避免“福利陷阱”和變扶貧為養懶漢,各地在扶貧實踐中十分重視扶志扶智,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在分享成果的同時積極參與發展。

 

從發展成果的共享過程來看,共享發展的成果是漸進的、分階段推進的。2018年末,按現行貧困標準,中國東部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農村貧困發生率分別為0.4%、1.8%和3.2%。減貧結果的地區差異,反映出扶貧成果漸進性的特征。

70年來,中國扶貧經歷了救濟式扶貧到開發式扶貧,再到精準扶貧。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十分注重救濟式扶貧。在糧食等物資短缺時代,每當農民遭災,國家就給農民發放糧食等物資賑災。改革開放后,國家建立專門的支援經濟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支持貧困地區農業、鄉鎮企業、基礎設施等發展。到了20世紀90年代,國家加大以工代賑資金和扶貧貸款貼息等支持力度,在1994年到2000年實施了用7年時間基本解決全國農村8000萬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在2001—2010年和2011—2020年,國家制定了兩個為期十年的扶貧開發綱要,自2015年起又打響了為期5年的脫貧攻堅戰,消除現行標準下所有的農村貧困人口,解決區域性貧困,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