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茂榮說,青山綠水、碧草藍天是通遼各族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引綽濟遼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是313萬通遼兒女的福音,要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守護好科爾沁草原、治理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好西遼河“母親河”,讓內蒙古的“糧倉”“肉庫”由大變強,守護好通遼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
10月25日,我國“十三五”水利建設重點項目、內蒙古最大規模水利項目——引綽爾河水入西遼河工程全面開工建設,2023年竣工后,將有效緩解內蒙古東部西遼河流域嚴重缺水狀況,對促進將西遼河視為“母親河”的通遼等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將產生重要意義。
為深入報道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宣傳報道綠色發展方式,就“生態環境保護、綠色農牧業發展、西遼河流域生態修復、民族團結進步、蒙醫藥產業發展”等方面話題,中國網專訪通遼市委副書記、通遼市長郝茂榮。
郝茂榮說,青山綠水、碧草藍天是通遼各族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引綽濟遼工程全面開工建設是313萬通遼兒女的福音,要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守護好科爾沁草原、治理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好西遼河“母親河”,讓內蒙古的“糧倉”“肉庫”由大變強,守護好通遼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
通遼市委副書記、通遼市長郝茂榮接受中國網記者專訪(攝影:張力軍)
“生態環境變好的時候,天鵝自然就飛回來了”
中國網記者: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通遼地形地貌多樣,守護好科爾沁大草原、治理好科爾沁沙地的重任在肩。請問這“嚴格”和“高效”如何落實?通遼有哪些措施和規劃?
郝茂榮:青山綠水、碧草藍天是通遼各族群眾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標志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全會提出的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皣栏瘛薄案咝А薄敖∪薄皣烂鳌保@是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對我們提出的目標要求,也是我們奮斗的方向。
通遼市境內的扎魯特山地草原
通遼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5.9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著山地草原、沙漠、森林、濕地、湖泊等多種自然形態,在構筑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構筑祖國北疆萬里綠色長城中生態地位十分重要。
我們堅持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實施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工程,對北部1080萬畝天然草原實施封禁保護,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5%。實施千萬畝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境內4000多萬畝科爾沁沙地已有一半得到有效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過去不足10%提高到23%。
我們著力健全生態保護修復制度,用最嚴格的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實行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自然資源資產數據庫,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落實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進程。
繼續推進北保護、中節水、南治沙,守護好科爾沁草原、治理好科爾沁沙地、保護治理好西遼河“母親河”。加快建設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推動全產業鏈綠色轉型,實現生態一產、綠色二產、低碳三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持續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守護好通遼這片碧綠、這方蔚藍、這份純凈。
中國網記者:經濟社會發展和守護藍天碧水凈土,如何平衡?
郝茂榮: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經濟有機統一、相輔相成,改變通遼欠發達面貌,根本要靠發展,而且必須是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必須樹牢生態優先意識、強烈發展意識,把綠色作為通遼高質量發展的底色,不動搖、不松勁、不開口子,以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保護生態、促進發展。
通遼市實施千萬畝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境內沙地已有一半得到有效治理(攝影:張力軍)
經過多年持續保護和系統治理,雖然草原和沙地生態環境整體好轉,但生態環境仍然相對脆弱。特別是受連年干旱、治理區缺少水利設施等綜合因素影響,科爾沁沙地生態環境系統還很不穩定,正處在治理與沙化的相持階段,走到了“進則全勝、不進則退”的歷史關頭,需要保持定力、形成多方合力,以鞏固和擴大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果。
我們要更加自覺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堅決扛起為祖國北疆生態安全屏障添綠、護綠的重大責任,守好祖先留給我們的這片綠色,推進美麗與發展雙贏。生態環境變好的時候,天鵝自然就飛回來了。我們會繼續努力、關注,也期待著。
“西遼河‘母親河’為發展多年透支,該到我們反哺的時候了”
中國網記者:我們關注到,11月25日,引綽爾河水入西遼河工程全面開工建設,這項工程的開工的意義,你怎么看?
郝茂榮:作為“母親河”,恢復西遼河往日水草豐美的景象,是生活在通遼大地上的人們迫切的期盼。引綽濟遼工程的全面開工建設,這是313萬通遼兒女的福音。
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在經過長期準備和多方努力下,我國“十三五”水利建設重點項目、內蒙古最大規模水利項目——引綽爾河水入西遼河工程(簡稱引綽濟遼工程)全面開工建設,2023年竣工后,平均年調水量將達4.54億立方米,每年可為沿線灌區提供灌溉用水2833萬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約112.79萬人,將有效緩解內蒙古東部西遼河流域嚴重缺水狀況,對促進通遼和興安盟等地區水資源優化配置,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林畜牧業的發展和筑牢北疆生態安全屏障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網記者:我們關注到,你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2019年全國兩會上提交的建議案建議“加強遼河流域生態治理”。西遼河為何被稱為通遼的“母親河”?目前,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狀況如何?
郝茂榮:遼河是我國七大江河之一,流經內蒙古赤峰市和通遼市境內的829公里稱為西遼河,通遼市地處西遼河中下游,境內全長388公里。
蜿蜒流淌了數千年的西遼河水從通遼境內縱貫而過,廣袤的水系滋養了科爾沁草原碧野千里,也孕育了科爾沁文化氣象萬千。可以說,沒有西遼河,就沒有科爾沁。推進通遼生態文明建設,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西遼河流域生態治理非常重要。
通遼市人口多、耕地多、產糧多,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卻只有1110立方米,約占全國人均的1/2。作為內蒙古“糧倉”,通遼市連續8年產糧超120億斤,貢獻了內蒙古自治區近三成的糧食總產。然而,高產的代價是高耗水,通遼全市年均農業用水21億立方米,占用水總量的85%,而灌溉水源基本為地下水。
1998年以后,持續氣象性干旱和上游產流區地表水開發利用的加大,導致通遼市地表水資源日益匱乏,尤其是中部平原區的西遼河及其重要支流入境地表水量逐年減少、全市大多數過境河流處于常年斷流狀態。
郝茂榮通過通遼市高分衛星遙感影像圖向記者介紹西遼河流域情況
通遼市境內西遼河已斷流20年,給林草生態帶來危機。地下水開采透支,在部分地區形成了地下水“漏斗”沉降區,并造成草甸濕地荒漠化、草地面積減少、水質惡化、林地退化等生態危機,遼河兩岸出現一些樹木衰退死亡現象,其他地也出現矮化慢生長狀況。
西遼河,作為我們的“母親河”,為了地區經濟發展,已經嚴重透支了身體,數十年的大開發、大建設,已經讓她落下了滿身病痛,是需要我們反哺的時候了。
今年兩會提交的“加強遼河流域生態治理”建議被全國人大常委會列為重點督辦事項,水利部正在制定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工作方案。同時,我們啟動“引綽濟遼”二期等重大跨流域調水工程和烏蘭哈達水庫等重大蓄水工程,希望一系列政策、舉措,能夠推動西遼河流域早日重現水草豐美、山川秀美景象。
中國網記者:對于西遼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我們做了哪些工作,還有哪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你有什么建議?
郝茂榮: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我們大力推進以節水為核心的生產生活方式變革,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把發展旱作農業、壓減高耗水農作物作為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二是實施農業高效節水工程,實施了土地整理、節水增糧等各類節水灌溉項目;三是推進工業用水水源置換,禁止地下水超采區新增取用地下水;四是建設運營中水回用設施和管網,加快推進再生水利用;五是引導居民樹立節約用水觀念,努力建設節水型社會。
經過多年持續保護和系統治理,通遼市生態環境整體好轉(攝影:張啟民)
“水過家門層層攔,近水樓臺先用水”問題一直存在,首先建議正本清源,明確劃分遼河上中下游及支流干流,實現全河統一管理,解決各省區、各地市各自為政的亂象;其次,建議作為主管部門的水利部松遼水利委員會,強化對遼河中上游水資源配置的管理;第三,建議加大農業高效節水項目支持力度,將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納入國家財政預算,保障逐年實施,同時建立長效投入機制,保持精準高效節水成果不斷鞏固;第四,通遼市正在實施的“四個千萬畝”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總投資在200億元以上,需要上級在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更大、更持久的支持。
“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讓內蒙古的‘糧倉’‘肉庫’由大變強”
中國網記者:通遼市區位優勢明顯,又是農牧業大市,推動農牧業由“大”變“強”,有何布局和規劃?
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地級市之一(攝影:張啟民)
郝茂榮: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是全國23個百億斤糧食地級市之一,2018年糧食產量達到163.3億斤。全市肉牛存欄241萬頭,是“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茽柷呷馀!⑼ㄟ|黃玉米、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等產品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是內蒙古的“糧倉”和“肉庫”。
作為內蒙古“糧倉”,通遼市連續8年產糧超120億斤,貢獻了內蒙古自治區近三成的糧食總產(攝影:張啟民)
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堅持標準化發展,提升農牧業產業基礎能力,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提高優勢農畜產品附加值,圍繞肉牛、肉羊、玉米薯等優勢特色農畜產品,進一步補鏈延鏈強鏈;堅持品牌化發展,推動通遼農牧業由“大”變“強”,培育提升“通遼黃玉米”“科爾沁?!钡绕放?,帶動農畜產品賣得好,賣得上好價錢。
通遼市被譽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是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打造現代、全產業鏈的‘國際蒙醫藥之都’”
中國網記者:民族醫藥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通遼緣何被稱為“中國蒙醫藥之都”?在提升蒙醫藥產業核心競爭力方面,有哪些思考和舉措?
郝茂榮:通遼蒙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是蒙醫藥創始人、《蒙藥正典》著作人、蒙醫藥學家占布拉·道爾吉的故里,蒙醫正骨術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蒙醫正骨專家包金山被評為“國醫大師”。
通遼市擁有全國最早成立的蒙藥廠,圖為我國成立的第一家蒙藥廠——庫倫蒙藥廠,集生產、經營、科研為一體(攝影:張啟民)
通遼市擁有全國最早成立的蒙藥廠、國內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最大的蒙藥材種植基地,道地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全國50%以上的蒙成藥產自通遼,形成了以藥材種植、精深加工、產品研發、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體系,被評為“中國蒙醫藥之都”和“全國基層蒙中醫藥工作先進市”。
下一步,我們將充分發揮蒙醫藥的獨特優勢,圍繞建設“國際蒙醫藥之都”目標,“政產學研用媒”多維打造現代蒙醫藥全產業鏈,建設全國蒙醫藥發展的核心區和示范區。
一是傳承發展蒙醫藥文化,加大蒙醫藥文化傳承保護力度,傳承和保護傳統蒙醫藥文化;二是強化政策引導支持,大力發展蒙中藥材種植,加快推進蒙藥產業重大項目建設;三是推進蒙醫藥標準化,加快制訂遵循蒙醫理論、符合蒙藥特點、被現代醫學認同的蒙藥臨床系列評價標準,使蒙藥療效“看得清、說得明、聽得懂”;四是提升蒙醫藥影響力,加大蒙醫藥文化宣傳力度,持續舉辦蒙醫藥產業博覽會和民族醫藥高峰論壇,不斷提升蒙醫藥在國內的認知度和影響力。
通遼持續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攝影:張啟民)
郝茂榮在企業調研生產情況
為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通遼市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攝影:張啟民)
通遼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圖為結滿果實的谷穗
通遼的黃玉米、開魯紅干椒、庫倫蕎麥等產品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圖為正在收獲的開魯紅干椒(攝影:張啟民)
通遼是“中國草原肉牛之都”、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圖為放牧中的科爾沁黃牛(攝影:張啟民)
通遼是國內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最大的蒙藥材種植基地,圖為各種蒙醫藥產品(攝影:張啟民)
湛露村科技園特色種植-火龍果喜獲豐收(攝影:張力軍)
農民們正在收獲金秋(攝影:張啟民 )
通遼市地處世界黃金玉米帶,被稱為內蒙古的”糧庫“,圖為農民院子里豐收的玉米堆
通遼庫倫蕎麥等農產品在國內外有較高的知名度,圖為盛夏的蕎麥田
盛夏的科爾沁草原,人們在草地上聚會、歡歌
通遼市是我國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級市,圖為少數民族群眾在參加民族傳統活動
通遼市的文化旅游日益發展,許多外地游客慕名而來,圖為盛夏城區里的薰衣草園
俯瞰盛夏的科爾沁疏林草原
新城區,一片藍天碧水(攝影:崔連仁)
金色的收獲
霞染秋荷(攝影:張啟民)
內蒙古特金罕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流經科爾沁草原唯一河流——霍林河發源地,是流向科爾沁草原、科爾沁沙地最重要的水源,圖為特金罕山整體搬遷后,生態環境得到較好恢復
恢復科爾切草原往日水草豐美的景象,是生活在通遼大地的人們共同的期盼(攝影:張啟民)
內蒙古通遼,敖包相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