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泰奧(Matteo Marchisio),國際農業發展基金駐華代表、韓國及朝鮮國別主任、東亞區域中心和南南合作中心負責人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近日,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宣布,意向于2020年進口2200萬噸糧食,引發了對中國糧食安全水平的擔憂。
擔憂者認為,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糧食生產和分配的影響尚不明朗。另一方面,一些國家宣布了糧食出口禁令,以防備新冠肺炎疫情對其國內糧食供應的潛在影響。雖然這些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認為,目前沒有任何跡象表明中國需要擔憂自身糧食安全。
2020年3月12日,西鄉縣項目辦在子午鎮段家營村組織為貧困戶發放獼猴桃苗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供圖/西鄉縣項目辦沈倩)
為何中國無需擔憂
首先,中國每年都會就其全年糧食進口配額進行規劃,而今年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宣布的進口意向在時間和內容上與往年的規劃基本相同。
第二,雖然公布的2020年糧食進口配額為2200萬噸,略高于2019年的約1700萬噸,但仍明顯低于此前4年的進口配額,即2018年的2700萬噸,2017年的3500萬噸,2016年的3100萬噸以及2015年的4300萬噸。中國糧食進口總體呈下降趨勢。2020年計劃的糧食進口配額僅占中國年糧食消費量的3%,證明中國三種主要谷物(小麥、大米和玉米)的自給率約為97%。
第三,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的糧食產量均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2019年糧食產量達到創紀錄的6.6億噸。人均糧食產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糧食儲備也遠高于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建議的17%-18%的糧食安全水平。
綜上所述,中國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來滿足其至少一年的國內糧食需求。盡管2020年初,中國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一些國家也決定控制食品出口,但我認為疫情不會對中國的食品供應和食品價格產生重大影響。《經濟學人》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似乎也在全球范圍內證實了這一結論:在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重沖擊下,全球糧食供應仍保持穩定,糧食價格未見上漲。然而,雖然總體上態勢良好,但中國還不能放松警惕。
為何中國不能放松警惕
中國現有的糧食儲備充足,有助于保持糧食供應和糧食價格的穩定。同時,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生產生活秩序也在逐漸恢復正常,中國國內整體糧食生產和分配似乎并沒有受到重大影響。然而,雖然市場上確實有足夠的糧食供應,但為控制疫情而出臺的行動限制措施造成的失業,以及由此帶來的收入損失,卻降低了人們的糧食購買力。對糧食安全最大的威脅似乎是購買能力,而非糧食供應。
受影響最嚴重的顯然是最貧窮和最脆弱的家庭,他們在財政上應付長期失業影響的能力較弱。按照世界銀行絕對貧困線標準1.90美元/每人每日支出的標準估算,中國的絕對貧困人口不到600萬,不足其總人口的1%。然而,如果采用3.2美元的中低收入國家貧困線標準或5.5美元的中高收入國家貧困線標準,那么根據世界銀行全球貧困委員會的數據,中國的貧困人口約為9600萬或3.73億,中國的貧困人口比例也將相應提高。這些貧困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在外地打工,或從事不穩定或非正式工作的親屬的匯款為生。如果中國不立即采取行動給予資金支持,或迅速創造創收機會,這些家庭將來更容易遭受糧食危機的威脅。
中國糧食進口前景如何
中國未來的糧食進口需求很難預測。一方面,糧食尤其是主要糧食作物自給自足(或準自給自足)一直是中國農業政策的一個重要戰略目標。近年來,中國糧食自給率總體保持在95%以上,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作物自給率保持在97% -98%。一些研究預測,到2025年,中國的自給率將穩定在91%左右。如果糧食自給率仍然是中國政策的核心內容,那么我們可以預期,中國未來糧食進口量不會有明顯的變化,當然也不會大幅增加。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以及可能隨之而來的貧困和糧食不安全的風險增加的情況下,各國為減輕國內壓力,可能會出臺增加糧食儲備、加強保護主義和限制糧食出口等措施。在這種情況下,加之對未來可能發生類似事件的預期,中國可能確實會選擇戰略性地增加而不是減少糧食自給自足。
另一方面,從純粹的經濟和成本效益的觀點來看,降低自給自足率可能在經濟和環境方面效率更高。中國僅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中國國內的勞動力和生產成本較高,從而導致糧食生產的成本相對較高,加之園藝等高價值作物而非主食的潛在機會收益不斷增加,對土地和環境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如果對經濟和成本效益的考慮占上風,那么我們預期中國可能會增加糧食進口。
其他因素,如飲食結構的改變可能會導致對肉類、牛奶、糖等產品的進口增加;隨著中國人口接近峰值,消費趨于穩定,人口統計學也可能有助于確定未來的食品進口水平。
綜合考慮提升和降低糧食自給率的優勢,我認為,正確的策略應該是在保持舒適水平的主食自給自足率和一定水平的糧食進口率之間保持平衡。盡管我承認,舒適水平的定義最終將取決于政治因素,包括對其他國家為應對類似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事件而加強保護主義和控制糧食出口的可能性的預期。
2020年3月9日,漢陰縣項目辦在漩渦鎮為“拐棗種植及加工商業計劃項目”中的貧困戶發放拐棗苗、肥料等農資。(供圖/漢陰縣項目辦孫曉娟)
國際農發基金如何支持
首先,國際農發基金可以通過其項目幫助最脆弱的群體,增強他們應對意外沖擊的復原能力。這些群體包括貧困農戶、生活在貧困和偏遠地區的小農業主以及農村婦女。國際農發基金通過使用數字平臺和技術,支持脆弱家庭擴大創收機會、增加收入渠道、提高市場擴展能力,從而獲得更可靠的收入來源。國際農發基金現行項目的初步反饋似乎表明,新冠肺炎疫情未對項目受益人造成重大影響,這表明這些項目有助于增強受益人的抗風險能力。但仍需繼續對后續效果加以監測。
其次,國際農發基金一直在支持小型農戶生產價值較高的農產品,諸如水果、蔬菜以及適宜當地環境的特色產品等。這些產品的生產勞動密集程度更高,因此更適合小型農戶耕作,更適合在農發基金受益群體較為集中的山區耕種;此外,這些產品的生產效率更高,利潤也更高,更經濟和更環保,鑒于中國有限的土地和水資源,這也可提高中國在國際糧食貿易中的潛在機會收益和競爭力。(翻譯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