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野外aaaaa视频,日本丰满人妻久久久久久久,日本又色又爽又黄的视频网站,日韩亚洲人成在线综合日本

王克林:將喀斯特地區科技扶貧環江樣本推向“一帶一路”地區

發布時間:2020-10-20 09:44:31 |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 | 作者:王振紅 王虔 | 責任編輯:王虔

關鍵詞:生態,地區,種植,模式,環江

中國網/中國扶貧在線訊 (記者王振紅 王虔)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地處我國西南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是國家級貧困縣和廣西20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從1994年開始,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走進環江縣,扎根在這里,摸索出的一套“科研機構+公司+基地+產業”生態扶貧模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為“肯福模式”。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站長王克林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希望把中國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與科技扶貧成功的經驗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喀斯特地區推廣。促進‘一帶一路’喀斯特地區的人地矛盾的緩解,助力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球‘一帶一路’地區得到實現。


中國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中科院科研人員探索的生態移民模式叫“肯福模式”,您能否介紹一下這種模式,為什么選擇這個地方生態移民?

王克林:“肯福模式”背景是1994年國家部署實施的“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當時選擇西南喀斯特地區進行生態移民,為什么要這樣做?

西南喀斯特地區是受生態環境約束的貧困地區,由于過度的農業利用,造成了嚴重的石漠化。這些人祖祖輩輩生活在大石山區,靠種植玉米為生,由于種植玉米擾動土壤,造成嚴重的石漠化,一年不如一年,石漠化的土地生產力非常低下,種植玉米三五百斤的收入,不能養活農民,農民溫飽問題無法解決。

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人口的高強度壓力迫使要調整人地關系。在這個地區同時有大量的土山地區還沒有開發,國家實施生態移民工程,把大石山區的貧困人口遷移到土山地區開發。我們就把大石山區人均耕地不足三分地的地方移出來人,移到土山地區,環江縣總共移民了8萬多人,其中外縣移民6萬多人,本縣移民2萬。

土山地區水資源條件比較好,我們通過科學設計,引導他們以種植果樹為主,從順坡種植變成等高梯土。通過等高梯土種植椪柑等水果產業設計,他們原來在大石山區種植玉米收入非常低下,到了肯福移民示范區以后,以種植水果為主,人均一般有2畝左右的果園,1畝果園一年收入七八千元,2畝果園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五六年之后,就形成了水果為主的支柱產業。

“肯福模式”主要是采取了等高梯土這樣的種植方式。在種植果園的過程中保持了水土,避免了進一步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發生,是長期可持續的。肯福模式當時遷徙出來的人100%都留下來,沒有一人回流到原來的大石山區。現在這個地方樓房有了,汽車也有了,人們的收入一年平均達到了近2萬多元,這個模式的意義就在于調整人地關系,把原來大石山區緊張的人地關系在土山地區得到緩解,一方面讓少部分留下的人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可以就地致富,另外開發了土山地區原來沒有開發的地方,形成了一個高效、水果為主的長遠支柱產業,這是調整人地關系、緩解貧困地區人地矛盾的措施,這個模式在環江縣肯福推廣成功之后,廣西壯族自治區在這召開了全區的易地扶貧開發現場會議,在河池市推廣了生態移民10萬,在廣西全區推廣了生態移民50萬,現在全國生態移民工程1000萬人都是從肯福模式的試點開始,推向了全國。

生態移民在全世界有很多這樣的案例,做得比較多的是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從內島向外島,也搬遷了1000多萬人,最后800多萬人都回遷了,就是由于破壞環境,造成環境的惡化。遷徙到新區開發的人生活是不可持續的,所以他們的計劃是不成功的。聯合國為什么把“肯福模式”作為向世界推廣的模式?就是由于我們的這個模式考慮了采用等高梯土的辦法,建設了果園,保證了可持續發展,形成了長期穩定的產業。所以,它能在本地成為可復制的模式,在河池市推廣,在廣西全區乃至全國進行推廣,成為扶貧工程中重大的易地開發工程。

 中國網:您們團隊來到這里幫助村民脫貧,如何體現精準扶貧?

王克林:我們是1994年來環江縣進行科技扶貧的。中科院的科技扶貧不同于其他政府部門和行業的扶貧,其他部門的扶貧很多是給一些經費,修一修路,提供一些種苗,建一個學校。中科院做科技扶貧要研究科技扶貧中的規律,研究自然環境制約的問題,要研究扶貧產業的生態環境效應,針對這個區域的環境障礙問題來治理環境,建立生態恢復衍生的產業,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我們通過建立野外站的方式進行科技扶貧,希望形成一個跟貧困地區長期合作的方式,這也體現了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不光是建檔立卡,體現在數字上。更重要的是針對每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問題,針對農民落后的社會經濟根源,研究它的障礙因素,消減這些障礙因素。中科院決定在這兒建一個野外站,形成一個研究機構,這樣長期持續地研究貧困問題,這是我們建環江站的目的。在建環江站的過程中,通過26年來的努力,我們解決了很多問題。

比如說這個地方原來石漠化問題很嚴重,祖祖輩輩靠種植玉米為生。擾動土壤,造成土壤垂直漏失,養分丟失,造成嚴重的荒漠化,所以種植玉米對解決溫飽有一定的貢獻,但是它會造成水土流失的加重、石漠化的嚴重,是一種不可持續發展的狀態。我們來了之后通過研究發現,種植玉米解決不了溫飽問題,還造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我們就提出解決玉米的替代方式是什么?玉米要擾動土壤,我們通過研究發現,土壤是地下垂直漏失的,擾動土壤之后漏失會加快,所以我們通過研究之后,決定尋找一種保護性種植的模式,保護性種植就是不擾動土壤,我們當時發現農民種植少量的牧草,牧草產量很高,一畝地一年可以養一頭牛。有了牛之后就有了糞便,糞便可以做沼氣,可以保護生態林和水源林。

種植牧草之后,由于不耕種擾動土壤,還可以形成一種生物結皮,苔蘚類的,固氮、固碳、固定養分,涵養水源。另外,增加土壤中二氧化碳可以加速巖石風化過程。種植牧草之后,農民的收入提高了10倍,原來種植玉米收入四五百元,現在養一頭牛五六千元,他的收入就提高了,一戶養兩頭牛就可以脫貧。養了牛之后,有了糞便,有了沼氣之后,改善了農村能源,就不再砍伐生態林,破壞水源林了,生態就得以保護下來。

通過我們的研究表明,野外站的建設,幫助農民用牧草來替代玉米,是一種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比原來高10倍,收入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提高了,水源涵養能力提高了,而且是可以長期可持續的項目。

另外,原來我們石漠化治理的項目都要修建等高梯土,由于我們發現喀斯特土壤是地下漏失為主的,不是順坡流失,這個地方的石漠化治理不需要修等高梯土,通過保護性種植,通過近自然的林業是可以治理石漠化,把石漠化治理成山清水秀的綠水青山,通過把生態治理恢復的成果轉變成特色產業,衍生生態產業,促進農民致富。

現在環江縣的種草養畜,每年出欄肉牛大約有5萬多頭,這5萬多頭牛可以解決7萬多人脫貧致富問題,這些都是基于我們野外站長期研究結果,為農民提供的一些新的發展模式、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網:“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在這一方面,我們科技工作者做了哪些工作?中科院環江站的建立對扶貧有哪些幫助?

王克林: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其實我們在環江的工作很好地體現了這個思路。野外站在長期扶貧過程中,不光為農民提供了種草養畜,種植山豆根這些高效的經濟農作物。同時,也為區域發展提供一些決策支撐,例如通過生物多樣性調查,支持了木論保護區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環江成為一個具有國際品牌的世界自然遺產的地方,今后可以從農業轉向旅游。

第二,我們通過環江森林植被覆蓋的提高,支撐環江成為廣西第一個全國碳交易試點縣,每年有三四千萬元的碳交易收入。

另外,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環江入選“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這是對西部生態脆弱地區,通過生態治理,讓環境好轉之后國家給予環境補償,每年接近1億元,通過碳交易,通過生態功能區試點,每年財政轉移支付就超過1.3億元。這個收入相當于環江縣財政收入的1/3,在這個過程中,環江提出來了“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在轉型發展過程中,把生態優勢作為自己最大的優勢來做。在生態保護過程中,我們通過提高森林覆蓋率,涵養水源,使我們的水質得到提升。現在開發的木論思泉,就是自然保護區旁邊山林里面的水,通過科學研究,發現水質非常好,一瓶300多毫升的礦泉水賣3.5元,成為縣里重要的支柱產業。

中國網:您認為,環江的實踐對全球喀斯特地區減貧工作的樣本意義在哪兒?

王克林:喀斯特在全世界也有很大面積的分布。全世界的分布面積是2200萬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面積的15%。在歐洲的地中海地區、在北美的南部地區、在伊朗的中亞地區都有很大的分布。喀斯特地區環境問題是全世界問題,與北美、地中海相比,他們國家的喀斯特地區,沒有巨大的人口壓力,沒有高強度的人口活動,人地矛盾非常舒緩,主要是高山、旅游和保護的問題。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喀斯特地區問題,包括伊朗為主的干旱半干旱喀斯特地區,有巨大的人口壓力,有高強度的農業活動,造成了嚴重的退化,這種問題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發達國家主要是保護的問題,保護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對于我們來說,既要綠水青山,又要發展,在石漠化過程中如何治理嚴重的水土流失現象,中國的科學家,我們環江站的研究為世界提供了范例。我們研究所對于喀斯特生態的研究,SCI論文已經占了全球的20%,。這塊主要的問題就是在東亞季風氣候下,在干旱半干旱氣候下的喀斯特地區,人地矛盾比較緊張,這個地區的人地矛盾沖突非常嚴重,所以高強度的農業耕種活動是造成石漠化、環境退化的主要壓力,在這個地方解決問題的思路,我們的研究表明,這個地方地質背景制約的脆弱生態環境,不適合過多人口壓力,不適合很多的人口居住,也不適合高強度的農業耕種活動,在這個過程中第一提出通過中國的城鎮化來緩解過多的人口壓力。第二是勞務輸出,把年輕人送到沿海地區打工,很大一部分就不回來了,城鎮化、勞務輸出緩解了一部分人口壓力。我們前面提到了,“肯福模式”通過生態移民到土山地區開發緩解人口壓力,留下來的就要做保護性種植和近自然的林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如果人地矛盾得到緩解,人均可開發的資源多了以后,就不用高強度開發了。

喀斯特地區生態環境脆弱的地區,不適合居住很多的人口,不適合高強度的農業耕種活動。要通過城鎮化和勞務輸出,來緩解人口壓力,讓它得到休養生息,通過就地的生態修復,像保護性種植,像近自然的林業,這個活動不僅對中國好,對越南、印度尼西亞這些東南亞國家,對伊朗這樣的國家也都有借鑒意義。我們目前正在承擔國家基金委的重點基金項目、中科院的國際合作項目,希望把中國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的經驗、科技扶貧成功的經驗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喀斯特地區推廣。促進“一帶一路”喀斯特地區的人地矛盾的緩解,助力綠色發展理念在全球“一帶一路”地區得到實現。

 

延伸閱讀:環江縣脫貧摘帽毛南族整族脫貧

2020年5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毛南族自治縣退出貧困縣序列,綜合全國毛南族脫貧情況,毛南族實現了整族脫貧。

毛南族是全國28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環江縣是毛南族的發祥地和主要聚居地,是全國唯一的毛南族自治縣,全國70%的毛南族集中居住在環江縣,全縣有72個毛南族聚居村、6.45萬毛南族人口。2015年底,全縣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66萬人,其中毛南族1.47萬人。

環江縣地處廣西西北部,受歷史、自然、地理等因素影響,一直是廣西最為貧困的地區之一。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全縣上下攻堅克難,全力以赴,2016—2019年,環江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累計脫貧6.59萬人,毛南族減貧14152人,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5年底的19.56%降到2019年底的1.48%,實現了環江縣脫貧摘帽和毛南族整族脫貧。

(視頻出品: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打印]

[[收藏]]

[TT]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