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畫廊”育苗基地?
2020年國慶假期,左權縣精心打造的龍泉鄉溫城“黃金谷”景區,吸引了諸多縣內外觀賞游客,來往車輛停駐,自駕游人不斷,成為太行百里畫廊“醉”美新景觀。
“黃金谷”項目全長58公里,是一條集“山水林田湖草、林道亭廊臺池”于一體的金色生態景觀廊帶,業已形成快進慢游的太行旅游新走廊。該項目實現了“山坡增綠”“道路增景”“土地增值”“農民增收”,是全市“五地一產”入市改革戰略性舉措在左權落地生根的成功實踐。目前,“黃金谷”正在申報省級特色花海基地,將成為全省面積最大、里程最長的彩化片區和花海基地。
左權縣全力推進落實市委、市政府在“三農領域”的重大戰略舉措,把“五地一產”入市改革作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的一把“金鑰匙”,推進農村資源激活市場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集成方法推進,統籌工作規劃實現“五清”
左權縣在“五地一產”入市改革過程中,集成方法推進,采取“五堅持、五結合、五銜接”,做到了底數清、地類清、權屬清、政策清、程序清。
堅持清查摸底核準與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相結合,銜接去年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清產核資成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僅用兩個月就完成了全部清查摸底工作。
堅持清查摸底核準與部門確權工作相結合,銜接縣自然資源、林業、農經等部門,對各部門已確權數字深入實地再核查,確保數據準確一致。
堅持市級統一與左權實際相結合,銜接市級層面設計的清查摸底表,根據實際,對“五地一產”各類總量、存量、使用、收益等進行再細化,為入市改革奠定堅實基礎。
堅持新推入市項目與已入市項目相結合,銜接已入市項目,不推倒重來,只進行全面清查,按照從嚴規范合同、從嚴使用管理、從嚴收繳費用、從嚴財務管理的“四個從嚴”規定,進一步規范完善各種手續,保持政策連續性、穩定性。
堅持深入調研和現場指導相結合,銜接前期清查、培訓、宣傳成果,集中開展20多天的大調研,形成高質量調研報告20余篇,為全縣規范有序推進改革提供了重要參考。
目前,全縣已摸清集體非承包耕地3.95萬畝,已入市0.68萬畝;“四荒”地139.61萬畝,已入市31.37萬畝;林地116.9萬畝,已入市31.7萬畝;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3.69萬畝,已入市0.46萬畝;宅基地2.75萬畝,已入市0.39萬畝;集體經營性資產總額7.68億元,已入市2.55億元。
左權縣鄉村振興廊帶及產業布局規劃
深度挖掘項目,總結推廣本土入市模式
創新才有活力,方向至為關鍵。左權借鑒典型經驗,深度挖掘項目,把農村閑置低效集體資源資產挖出來、統起來,大力總結推廣本地近年來形成的整村搬遷、園區開發、文旅融合、生態莊園、特色產業等5種入市模式,推動地增值、企增效、村增財、民增收。共引進企業41個,引進資金25.5億元,累計產值2.9億元,集體增收1770.4萬元,農民增收1220.5萬元。
黃金樹海“醉”動人,生態治理美“顏”又增“值”。以打造“黃金谷”為突破口,通過“騰籠換鳥”盤活資源的方式帶動林木產業開發,生態與生計并舉,增綠與增收并重,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福利”和“民生福祉”,不僅喚醒了農村“沉睡”資源,更是探索出一條產業扶貧的“綠色通道”。
龍泉鄉溫城嶺“黃金谷”千畝育苗基地,采取“政府引導、企業實施、市場運作”模式,對207國道通道兩側的土塌方、裸露段及荒地、荒坡、荒溝、荒灘實施綠化工程進行生態修復治理。統一流轉土地,每畝地年租賃費用700元,集體年收益8萬余元,農民直接收益64萬余元。27支脫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聯合育苗,吸納1430余名村民就業,人均增收6000余元,有效破解了資金和管護難題,實現了“綠起來”與“富起來”的和諧統一。其中基地流轉溫城村撂荒地160畝。涉及村民70戶、220口人,土地流轉金達到14.7萬元,人均可增收600余元。
南山一片藍色光伏海,北山滿坡核桃綠樹林。龍泉鄉連壁村有160戶394口人,土地1.38萬畝,曾是全縣最貧窮的村之一。從2011年始,連壁村黨支部書記郭應林帶領全體村民,弘揚情系群眾、甘于奉獻、艱苦奮斗、求實創新的“連壁精神”,從一筆34萬元的土地流轉款投入核桃樹種植艱難起步,通過引進能人、引進企業、引進資金、引進項目、引進技術的“五引進”,實現了荒山變金山、資源變資本、農民變工人、窮村變富村。
連壁村能人張國忠回村創辦了龍鑫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并將其發展成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吸納社員760余戶,本村在村居住農戶全部入社,成為帶動村民增收的龍頭。引進嘉耀光伏發電有限公司,租賃2400畝荒山,年租金30萬元,集體分紅10萬元,村民分紅20萬元,直接帶動貧困戶戶均增收3000元。2019年,村集體經營性資產達1369.49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9600元。郭應林自信滿滿:“昔日的荒草山、石頭山,如今變成了金山銀山。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富裕了,家家有余錢,真正過上了小康生活!”
全縣141個村把產業扶持資金入股光伏企業,今年以來收益分紅2100余萬元,惠及貧困人口25570余人。遼陽鎮將6個自然村組易地扶貧搬遷拆舊復墾土地發展養羊和光伏產業,村集體年增收13.32萬元。石匣鄉馬家莊村將2400畝荒山荒坡流轉給光伏企業,村集體增收174萬元。縣城區將80余畝耕地流轉給企業建設車輛綜合服務中心,預計年收益160余萬元。全縣“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的紅利正在強勁釋放。
集中體現效能,建立交易平臺“資產”變“資本”
左權縣在土地資源交易上動腦筋、做文章,在全省率先試水“新土改”,創新性地建立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市場,開展農村土地物權抵押信貸,讓農民的土地“活”起來,變“資產”為“資本”。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采用“公司+集體+農戶”“集體+新型經營主體+農戶”等模式,將農村各類資源資產資金有機整合,市場化運作,推動農業產業開發,實現集體經濟“提質增效”,農民群眾穩定增收。
今年五月的櫻桃園采摘活動成為紅色麻田一道誘人的風景。在園區務工的麻田村婦女魏雪蘭高興地說:“在櫻桃園務工,每月有1500元的工資,還不耽擱家務。”
“大櫻桃”紅了麻田鎮,生態農業秀出小康景。麻田村與山西省五月紅生態旅游開發公司共同投資810萬元,通過“五地一產”入市改革,流轉村民土地發展特色產業建設櫻桃園,既促進了農民增收,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165畝櫻桃園,今年產量達到了2萬余斤,銷售收入100余萬元。3年后達到盛果期,產值超2000萬元。上口村采取“公司企業管理+村委會+農戶”的基地種植模式,流轉土地200畝建設櫻桃生態園,完成櫻桃種植1.2萬棵,全部掛果后可實現收入800萬元。
遼陽鎮黃家會村將農戶38畝荒地和集體250畝荒坡荒溝一起流轉給返鄉創業能人張世存,農戶每年每畝租金收入100元,集體租金2600余元,增加了農民和村集體收入,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承租人對荒山進行分片整合,種植黃芩、連翹、防風、柴胡、紫蘇等多種中荮材,實現了“一地多贏”多渠道創收。
全國文明村——左權縣桐峪鎮上武村
桐峪鎮上武村在荒山荒坡共種植連翹1000余畝,群眾通過連翹采摘可實現戶均增收800至1000元,使荒山荒坡綠化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利用村集體閑置建設用地,投資89萬元,建設了100KW村級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項目年發電量約為10萬度,年直接經濟效益達10萬元。通過盤活資源,發展產業,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基層組織建設物質基礎日漸堅實。
據了解,今年以來,全縣共確定“五地一產”項目26個,總投資10.1億元,已開工22個,完成投資5.1億元;激活農村集體耕地1227.7畝、林地37005畝、四荒地8808畝、荒山荒坡5400畝、建設用地461.6畝、宅基地150.9畝、經營性資產741.16萬元。
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激活農村發展活力,“五地一產”入市改革改出一座座“金山銀山”,既壯大了集體經濟,又富裕了當地百姓。新動能催生新變化,綠水青山、環境優美、五谷豐登、富裕幸福的新農村小康畫圖,在遼州大地上徐徐展開,美不勝收!(作者單位:左權縣委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