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偉大的時代,一份合格的答卷
——寫在“10·17”國家扶貧日之際
這片土地,久困于貧。
如果大山能言,定能講出數百萬年的滄海桑田,擺脫貧困的奮斗史詩,也因此最為壯麗。
80歲高齡的陳守山老人一生都生活在“有女不嫁棕溝河,半夜起來推腰磨”的康縣白楊鎮竹園村,他說:“如果不是這山這水作證,真不敢相信生活變得如此好!”
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會最新數據顯示,脫貧攻堅以來隴南已實現13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1707個貧困村退出。
經歷了艱難而漫長的減貧脫貧道路,隴南——甘肅乃至全國最貧困地區之一,基本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01.
決定性成就——
彰顯念茲在茲的不變“初心”
武都區裕河鎮余家河村曲家安社,“鳥兒也飛不進去”。
千百年來,大山在這里擰成難解的“疙瘩”,人們深困其中,一度守著青山綠水“要飯吃”。
仿佛認定了這片土地只能生長貧困,當地群眾大多選擇去臨近的青木川鎮安家扎根,只剩零星的老人留守。
裕河,富裕的裕,卻是隴南貧困的縮影。
其最能反映隴南原生態的自然風貌景觀,也最能代表當時的貧困現狀:山大溝深、交通不便、信息閉塞……
時間回溯至2011年,隴南有“三個第一”:
全市有貧困人口130.46萬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3%,位列全省14個市州第一;貧困人口數量在秦巴山特困片區18個市中位列第一;9縣區全部為國列貧困縣,貧困縣占比全國第一。
屬于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隴南,是全國區域性整體貧困的典型代表,可謂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
脫貧難度之大,不是親身經歷很難想象。
▲1996年,宕昌縣阿塢鄉農民楊尕女抱著女兒在家中合影,身后的墻上有她們畫的一列火車,當時從未坐過火車的楊尕女夢想有一天能坐著火車走出大山。武斌攝
久困于貧,冀以小康。
要解決隴南絕對貧困問題,需要前所未有的魄力與智慧。
隴南全市上下發揚釘釘子精神,一錘一錘往下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中央、省委每一項決策得到創造性落實,市委、市政府每一項工作謀劃,高效率推進。
從巍峨高聳的高樓山巔到“難以置信的貧困”的車拉草原,從千溝萬壑的坪埡藏鄉到楊柳依依的西漢水畔,脫貧攻堅都被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形成“三位一體”的大扶貧格局。
為了交出讓群眾滿意的“好答卷”,隴南堅持精準方略,把全市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幫扶難度最大的地區,劃分為25個特困片區,舉全市人力、財力、物力集中攻堅。
不屈于命運,不甘于貧困,每一個貧困戶都在奮力奔跑。
▲徽縣榆樹鄉東坡村第一書記于宏舉幫助農戶晾曬玉米。 李旭春 攝
同樣拼盡全力的,還有成千上萬黨員干部。隴南整合各級各類幫扶資源,省市縣三級1262個單位幫扶2336個村,1707個貧困村實現了幫扶隊伍全覆蓋。
眾多的黨員干部奮斗于群山之間,扎根在農村、生活在農家,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詮釋著對攻堅必勝的信念。
“每次看到脫貧群眾的笑臉,就覺得再苦再累也值得。”禮縣草坪鄉白碌碡村第一書記兼幫扶隊長強波說。
一個個貧困“堡壘”正在被攻破,一項項脫貧“短板”逐一補齊。
住房——完成農村危房改造10.17萬戶,受益人口49萬多人。
教育——全市義務教育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醫療——9縣區綜合醫院、1萬人以上的鄉鎮衛生院和村級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
飲水——共解決農村安全飲水180多萬人次。
非凡進程,滄桑巨變。
得益于脫貧攻堅,如今的隴南,發展顯而易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7年位居甘肅前三,農特產品名揚全國賣向全球,千年蜀道天塹變通途,成就了山海相連、開放發展的廣闊路徑……
全市各級組織因地制宜逐村逐戶扶,廣大干部群眾對標要求逐類逐項干,共同繪就的脫貧攻堅“隴南答卷”讓人贊嘆不已:
榮獲“2015年中國消除貧困創新獎”;
2016年舉辦全國電商精準扶貧現場會,并被命名為“全國電商扶貧示范市”;
2017年被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并被列為免督查單位;
2018年被評為全國“十佳精準扶貧創新城市”;
2019年被授予全國消費扶貧典型案例獎;
2020年“拆危治亂”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2020年全國產業扶貧工作推進會在隴南召開;
……
決定性的成就,彰顯著不變初心:隴南13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1707個貧困村退出。
如今,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2621元提高到2019年的7734元,年均增速居秦巴山特困片區18個市州第一。
▲五陽公路。 冉創昌 攝
越來越多的貧困戶享受到因貧施策帶來的獲得感。
“今天的好生活,過去做夢也想不到!”曲家安社社長談德軍百感交集,隨著五陽公路修通,貧困村從此“一朝出閣天下聞”。
02.
脫貧“成色”足——
匯聚決戰決勝的磅礴力量
“咋能想到我們會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生活?”
武都區坪埡藏族鄉小伙王建干,經常站在山頭俯瞰新村,感覺像在做夢。
王建干原來生活的趙楊坪村,地勢險要,苦寒窮困。大山“困”住這里很多群眾,患過小兒麻痹癥的他被“綁”得尤為緊實。
2018年,坪埡藏族鄉完成整體易地扶貧搬遷項目建設,王建干不僅住進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樓,還很快有了“工人”的新身份,在扶貧車間一月可掙到3000多元。
王建干的變遷,只是隴南易地扶貧搬遷脫貧奔小康的縮影。
▲武都區坪埡藏族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羅艷 攝
過去,隴南很多地方“路不通、業不興、民生艱”,“十三五”期間,全市共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1.49萬戶6.18萬人,于2019年年底全部搬遷入住。
搬遷不易,扎根更難。目前,搬遷群眾1.43萬戶已落實后續產業扶持;1.32萬戶家庭實現至少一人就業,892戶無勞動能力家庭,落實兜底保障等政策措施。全市扶貧車間累計吸納就業1.03萬人,保障了像王建干這樣的特殊貧困戶就業增收。
大山深處,演繹著一個個脫貧故事。
針對影響脫貧質量和穩定脫貧的關鍵環節,隴南著眼長遠發展,堅持開發式扶貧和保障式扶貧相統籌,做足脫貧“成色”。
——盡享綠色福利,釋放生態“紅利”。
“種了半輩子花椒,這幾年大伙兒才算真正嘗到了花椒的‘甜頭’。”武都區郭河鄉營寨村村支書楊繼林說。
生活“甜度”幾何,產業發展是關鍵。隴南已成體系的特色產業建起了支撐老百姓眼前脫貧和長遠發展的“綠色銀行”,特色產業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貢獻達3200元。
為生態“留白”,給自然“種綠”。全市每年兌現生態效益補償資金5000多萬元,廣大群眾吃上“生態保護飯”。
▲祥宇生態產業園航拍。
——山里山外相連,道路直通“心坎”。
“晴天滿身土,雨天兩腳泥”,一度是我市許多鄉村道路的真實寫照。
落后的交通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當地群眾盼望修路、盼望致富、盼望走出大山的迫切心情,成了各級政府的“心病”。
群眾盼,政府干。2015年至2018年,隴南以每年3000公里的速度推進農村公路建設,所有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
外連大市場、內接千家萬戶的交通網,消除了貧瘠與困頓,通向了富足與希望。
▲成縣雞峰鎮長溝村通村路。 張平良 攝
——推進就業扶貧,端好手中“飯碗”。
51歲的劉乖乖已從事家政行業7年,也是禮縣鹽官鎮數一數二的“禮賢大嫂”。今年4月,她隨禮縣組織的63名“禮賢妹、禮賢大嫂”一起赴京務工,工資每月6000元。
像劉乖乖一樣,疫情過后,通過鄉村大數據為外出務工人員健康“背書”,全市29.19萬貧困勞動力得到了“應輸盡輸”。
▲“禮賢妹”“禮賢大嫂”赴京務工。
——共建共享共贏,圓滿全面小康。
東西扶貧協作和定點幫扶發展以來,青島市區兩級累計落實幫扶資金15.1億元,8家中央定點幫扶單位投入幫扶資金1.71億元,形成了多層次、寬領域的深度合作。
一批又一批援隴干部不計個人得失,一個又一個幫扶品牌孕育而生,諸多扶貧難題得到解決。
金融扶貧打破了建設缺錢、創業缺錢、致富缺錢的“瓶頸”,特殊困難群體脫貧問題兜底解決……
時間見證不變的堅守。一項項精準舉措,讓無數貧困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快車道”,更為鄉村振興打下了堅實基礎。
告別了貧困,好日子就在前方。
03.
偉大的實踐——
激蕩脫貧減貧的“隴南智慧”
“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成了我家的‘豐收節’!”
禮縣59歲的農民主播張加成,國慶期間與兒女齊上陣直播推介蘋果,每天忙到深夜,7天賣掉5000多斤。
“以前家里的年收入少得可憐,現在一年收入10多萬元。”從貧窮到富裕,這種“立竿見影”的新型脫貧模式讓張加成嘗到了“甜頭”。
▲張加成通過互聯網直播推介禮縣蘋果。
決戰時刻,須有關鍵之舉、非常之力。
搭乘“互聯網+”快車,隴南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用互聯網為貧困群眾賦智、為產業發展賦能、為基層治理賦力,讓網絡紅利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隴南在實踐中創新探索出上承中央和省委精神、下接隴南地氣的電商扶貧、旅游扶貧、消費扶貧、拆危治亂等脫貧攻堅新路子,發展后勁明顯增強。
——電商扶貧,提起經濟發展“衣領子”。
電商聯姻扶貧,引發了產業增效、群眾增收、消費增速、脫貧增色的裂變反應。
建立健全“六路帶貧”機制,全市開辦網店1.4萬多家,2019年電商收入對貧困群眾的貢獻額達到840元,形成了電商扶貧“隴南模式”。
疫情期間,危中尋機。因勢利導發展電商同城配送,截至目前,全市上線同城配送平臺66家,入駐商家4529家。
開展全民電商消費活動,市縣鄉領導、村第一書記、網紅主播為本地農特產品直播帶貨,有效激發了經濟活力。
自此,隴南電商賣全國、賣跨境的“外循環”和自產自銷“內循環”互補模式形成。
▲全國人大代表梁倩娟直播帶貨。
——旅游扶貧,綠水青山變成“金銀山”。
依托良好生態,挖掘利用優勢資源,隴南打造全域旅游,改變了群眾守著“綠水青山”過苦日子的局面。
“以前我在上海當廚師,月收入4000多元,后來看到家鄉發展鄉村旅游,便辭職回家做農家樂,一年純收入十幾萬。”康縣長壩鎮花橋村“龍鳳山莊”農家樂負責人卯張寶說。
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農家樂、農家客棧2437戶、床位9010張,打造市級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105個,280個村被列入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
康縣花橋村、宕昌鹿仁村、文縣草河壩村……
大山深處的村莊曾經偏居一隅,深陷貧困,如今個個成為“不要門票的景區”。
▲康縣長壩鎮花橋村。
——消費扶貧,產銷對接解“賣難”。
9月25日,青島與西部對口協作城市2020年特色產品消費扶貧展銷會在青島舉行,隴南482種產品銷售一空。
“不到一個小時,帶到青島的1000斤野生獼猴桃就搶購完了!”徽縣匠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喬瑜瑄介紹。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貧困地區,一頭連著廣闊市場。
隴南依托農特產品有機、綠色、無污染、無公害等獨特優勢,通過市場運作、政府引導、社會參與開展消費扶貧。
“隴貨入青”“隴貨入羊城”“山珍進鵬城”……隴南高品質山貨走進了青島、廣州、深圳的千家萬戶。
“以購代捐”“以買代幫”……僅2019年,各級社會力量購買隴南農產品9000余萬元。全市消費扶貧銷售額近30億元,消費扶貧工作被國家發改委評為全國典型案例。
▲青島展銷會上,別開生面的直播讓隴南好山貨“刷屏”。
——拆危治亂,隴南全域得“美顏”。
“這塊地原本是我家地震后的危房,搖搖欲墜,又臟又亂,一到雨天很危險!”
拆危治亂中,兩當縣西坡鎮三坪村村民馮水勤的危房變為油葵花田,這筆“額外收入”讓他美滋滋的。
見微知著,睹始知終。
去年3月份以來,隴南開展拆危治亂集中行動,“一保二建三修四拆”,共拆除危房舊房42萬余間,拆除殘垣斷壁700多公里,復墾土地1萬多畝,升華了扶貧成效、重塑了群眾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
“村子最大的變化,不只是環境變了,‘臟亂差’現象解決了,而是群眾脫貧奔小康的精氣神更足了!”武都區洛塘鎮黨委書記李紅軍說。
04.
最后的“堡壘”——
兌現全面小康的莊嚴承諾
“這山啊,打造得讓人舒坦!”
深秋時節的宕昌縣兩河口鎮,云霧繚繞中的“山灣夢谷”景區如詩如畫。
熟悉這里每一道山梁每一道坡,50歲的李高全打開話匣子,“從前荒山禿嶺的,愁死人呢!”
規劃面積約3551畝的“山灣夢谷”田園綜合體建在山背、羅灣村原址,三年前,在省政府辦公廳的聯系幫扶下,這里的群眾通過易地搬遷“挪窮窩”“拔窮根”。
李高全則選擇在“老地方”就業,成為山灣夢谷景區的保安兼保潔,一月領3000元的工資,“加上其他收入,全家脫貧后的生活穩定下來了。”
▲“山灣夢谷”民宿。 冉創昌 攝
脫貧路上,奮力奔跑。現在脫貧攻堅距離全勝收官,只剩最后一戰;交出滿意答卷,只差最后一筆。
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也是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隴南作為全國扶貧攻堅主戰場之一,與全國全省人民一起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隴南人民夢寐以求的夢想。
收入在達標線邊緣的貧困戶,“扶上馬”后如何再“送一程”?還沒達到脫貧標準的極貧戶,要采取哪些措施幫扶?
進入沖刺階段,更須全力以赴。
聚焦攻克最后貧困堡壘和鞏固脫貧成果,隴南保持決戰態勢、拿出決戰攻勢:
2月18日,向全市發起“時間不等人、爭分奪秒干,掛牌真督戰,打仗沖在前,全力備大考,交出好答卷”的決戰命令;
從3月17日到7月3日,在全市組織開展了脫貧攻堅“百日決戰”集中行動;
從7月4日到10月初,開展了脫貧攻堅“百日鞏固提升”集中行動;
……
▲蘋果紅了,太平山標準化管理示范點負責人羅伍兒羅伍兒喜笑顏開。
摸清底數,聚焦突出問題,明確時間表、路線圖,加大工作力度,拿出過硬舉措和辦法……與絕對貧困的決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在西和,形成“黨委統一領導、四大班子齊動、鄉鎮部門落實、幫扶單位助推、群眾廣泛參與”的機制,推動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
在禮縣,當地領導干部簽訂責任狀鄭重承諾:服從指揮、聽從命令,一線作戰、攻堅克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不獲全勝、絕不收兵。
在宕昌,進一步構建完善“黨建+國有公司+專合組織+貧困群眾”的黨建扶貧模式,建立了扶貧新機制。
舉旗定向,鼓足干勁。通過真督實戰,真抓實干,剩余3個貧困縣、142個貧困村、3.69萬貧困人口,現在已基本達到脫貧標準。
脫貧攻堅越到最后,難度越大。“最后的堡壘”是難中之難、堅中之堅,直接關系到脫貧攻堅戰的質量和成效。
“確保全市上下脫貧攻堅力量一絲不減、工作一點不散、措施一分不軟、交出滿意答卷、如期全勝收官。”
剛剛召開的全市脫貧攻堅表彰暨工作推進視頻會上,決勝號令激勵著廣大干部群眾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突破堡壘”。
話語重千鈞,行動更有力。
從現在起到明年1月普查結束,還有100天左右的時間,進入“攻城拔寨”最后沖刺階段,市委、市政府決定,在之前兩個“百日行動”基礎上,再用這最后100百天左右的時間,開展“百日決勝收官”集中行動。
頻道不換,靶心不散。隴南既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又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更宏偉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解決突出問題。結合退出驗收和普查中出現的問題,治“硬傷”、堵“漏洞”。
——鞏固脫貧成效。通過抓好就業、產業、電商促增收,不斷拓展助農增收渠道。
——建立防返貧幫扶機制。做到“戶戶有幫扶機制,人人有防貧措施”,防止致貧返貧。
——有效推動平穩銜接。注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戰略相銜接,“摘帽”之后不歇腳,“接棒”振興再出發。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
曾經“困中之困,貧中之貧”的山山水水間,如今已生機勃勃,更美好的生活,正悄然靠近。
大山深處,換了人間!
(文/記者 楊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