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中國丨銅陵白姜越冬記
11月23日,在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姜把式”盛義武在查看姜閣內部的情況。
冬季早晨,空氣清冷,尚未隱去的月亮懸于天際,安徽省銅陵市義安區天門鎮五峰村的“百年姜閣”中,暖意融融。盛義武蹲坐在姜閣入口處,時刻留意著火候。柴草在火堆里雀躍,不時發出噼啪聲。
盛義武是當地有名的“姜把式”,他所進行的是銅陵白姜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燒姜閣”。燒起姜閣就意味著盛義武5個月不能出遠門,他要日夜守護姜閣和存放其中的姜種,每天早晚各燒一次火,關注溫度變化,掌握火候,次年清明時節再將發芽的姜種“請”出姜閣,等待播種。對于姜農來說,姜種關乎來年的生計,對于“姜把式”而言,守護姜種是沉甸甸的責任。
姜閣是一座土墻瓦頂的建筑,高約六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作為儲姜室,用于放置需要越冬的姜種;下層是燒火室,有一扇小門供人進出和生火。姜閣墻壁內外均敷泥封實,留有通風口,內部由耐熱木材打造,呈“回”字形布局,能夠最大化利用有限空間。
每年立冬前后,村民們會把選好的姜種送到姜閣,用荷葉和茅草分隔,分層擺放其中,之后由“姜把式”在姜閣下方生火保持適宜溫度。“姜種怕冷又怕濕,需要燒火去除水分,讓它保暖越冬,開春后再進行催芽。”盛義武說。
安徽省銅陵市郊區大通鎮大院村的“姜把式”佘檢保告訴記者,姜閣保種催芽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發汗期”,持續約40天,主要燒芭茅草,從而減少姜種水分,防止生姜腐爛;第二階段是保溫期,期間燒硬質柴溫暖姜閣,保證姜種不受凍;第三階段是催芽期,從次年3月中旬開始,根據天氣變化控制火勢大小,直至萌發玉米粒大小的姜芽。
銅陵白姜的種植歷史已有2000多年。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當地姜農憑借經驗和智慧,逐漸摸索出了姜閣保種催芽、高畦高壟栽培、芭茅搭棚遮陰等白姜種植技藝。2023年,銅陵白姜種植系統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認定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目前,銅陵市共有姜閣95座,貯存姜種約800噸。一代代姜農接續傳承,讓姜閣保種催芽技藝得以延續,一間間姜閣孕育生機,托起豐收的希望。
新華社記者 張端